【“侨”榜样 在身边】化工学院党委: 立德树人“党建+”,师生携手共成长

发布日期:2021-11-04 浏览量:

三月初,作为华侨大学首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化工学院化工教工党支部顺利通过验收;中旬,学院申报的《以化育良工铸牢师生成长共同体》作为福建省首个组织育人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名单;

6月中旬,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表彰了一批全省高校先进集体或个人,化工学院环境教工党支部获评“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8月底,2021年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落幕,化工学院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化工学院党委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师生科创平台、依托基层组织精准发力所营造的欣欣向荣的育人氛围。

“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地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陈雪琴表示,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依托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化育”为己任,以“良工”为目标,打造“党建+”系列模式,教学相长,实现师生良性互动、共同成长。

党建+科创:创新引领共成长

8月16日至22日,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主办的“天正设计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在厦门大学举行。我校化工学院参赛队伍共获得全国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而在此前的华南赛区比赛中,化工学院共获特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2项。这是学院在该赛事近五年来的最好成绩。

化工学院在化工设计大赛再次获得全国一等奖

化工学院党委积极探索“党建+科创”育人新模式,致力于搭建科创平台,化育良工、教学相长。学院创设“党建+科创”小组,小组采用“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教师群众+学生团员”模式,把思想引领与专业指导相结合,以赛促学,既促进学生在专业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也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与培养。

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化工教工党支部就以党员教师为骨干,成立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指导教师队伍,支部党员肖美添、杨欣、杨时颖、甘林火、张娜、杨宇成、黄昀昉等同志积极主动承担大量竞赛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支部肖美添教授,连续七年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并取得三次全国一等奖。保送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张聪聪是其中一个科创团队的负责人,她说:“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很多成长和进步都来自肖老师。特别是在科创比赛中,肖老师总是能够想到很多我们想不到的细节之处,耐心的指导,严谨的态度,让我至今受用……”而肖美添则表示:“作为教师,要捧着一颗真心面对学生,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和科学精神塑造并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据统计,受益于“党建+科创”育人新模式,化工学院近年在各大赛事中表现优异,三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近5年获各类全国赛事奖项13项、华南赛区奖项5项及省挑战杯1项。而在参与“党建+科创”小组的成员中,有27名师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宣传委员杨欣,就与2015级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学生沈佳磊等5名同学组成了“党建+科创”小组,从专业和思想上对沈佳磊团队加强培养。最终,沈佳磊团队不负众望获得2018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小组5名同学全部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4人升学、1人就业。

党建+实践:初心使命见行动

9月28日,化工学院在线上举办暑期社会实践成果汇报会。据了解,今年暑期,学院共有13支团队围绕生态环境、支教扶贫和红色经典传承等内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院红树林志愿服务队在厦门湿地劳动实践

化工学院党委积极打造“党建+实践”模式,延伸第一课堂、拓展服务学习,修造师生实践育人之路。党员教师下沉实践团队,推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有机结合。学院组织的动车北站志愿服务团,连续五年给每一位抵离厦门的旅客留下了最美的风景;曙光小学义务支教,为千名外来工子女培养起城市建设者新厦门人的自信,以行动教育延展了服务学习理念;八年守护厦门湿地,“秋茄伴成长,红树终成林”,红树林保护团队被共青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评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奉献,越来越多的党员导师们成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培养学生传递爱心和希望,肩负起社会责任与担当。“保护母亲河 ,有我河小禹”。环境教工党支部的胡恭任教授团队带领“河小禹”学生社会实践团,从2017年开始,从第一课堂出发,深入九龙江、汀溪,测试分析水质问题,宣传环保理念,践行守护母亲河专项行动,获评福建省优秀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党建+帮扶:精神引领落实处

为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专业学习,推进“化育良工”教学质量工程,化工学院面向新高考选科中未参加化学和生物科目的2021级本科生开设的化学提高班和生物提高班,10月12日如期开课。

化工学院党委不断完善各种资助体系,积极落实各项帮扶机制,打造“党建+帮扶”模式,组建师生帮扶小组陪伴学生同向同行。2017级研究生廖同学突发系统性红斑狼疮期间,父亲也因尿毒症需要长期治疗,让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学院及时成立了导师帮扶小组,给予临时困难补助,导师陈爱政教授每月发放助研补贴解决她的经济困难,并积极联系厦门市免疫科专家为她提供专项治疗,同时帮助她的科研工作,协助她规划职业生涯,让她重塑自信面对生活挑战。最终在学院、课题组及陈老师的帮助下,廖同学身体逐渐康复,并顺利完成学业。她说:“感谢学院和导师给予我无限的关怀和帮助,让我能走过那段黑暗的时间,让我重拾信心……”

正是有一批批这样的老师,引导学生更自信,更阳光,也更加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用勤奋创造未来人生之路,学生也终将在小有成就时反哺母校。据悉,感恩李夏兰教授当年的帮助,校友为李老师担任班主任的班级捐资设立了学业进步奖学金。

党建+思政:增信崇德促力行

开学初,化工学院新学期“教师思政第一课”邀请曾明荣、曹惠莉、许绿丝3位“身边的榜样”分享教学育人心得和工作经验。曾明荣老师,本着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38年扎根一线实验教学;黄惠莉老师,从教近40年当了20年班主任,曾获评华侨大学“学生最喜爱的老师”“优秀班主任”;而许绿丝老师,曾任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从行政岗位退下来后主动申请担任班主任,工作积极有成效,多次获评校、院级优秀班主任,所负责的2016级环境工程专业1班团支部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活力团支部。

学院许绿丝老师分享教学思政经验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化工学院党委结合学科特点打造“党建+思政”,推进思政供给侧改革,实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院积极锻造师生思政供给体系,推动开设教授思政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上思政课,近五年有3门课程入围华侨大学“课程思政”特色示范项目,14名教师入选华侨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优秀思政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研究生导师标兵”等。

共产党员甘林火副教授是华侨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校级“优秀班主任”,她承担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顺利通过华侨大学“课程思政”特色示范项目验收。甘林火说:“通过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增强了他们对专业的认同与自信,激发了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化工学院“党建+”模式成效显著。近三年,学院党委入选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所有教师党支部全部入选全国、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陈雪琴表示,学院党委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六要”为要求,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不忘立德初心、牢记树人使命,夯实基础、持本末从,探索新思路,不断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编辑:张罗应)